很多呼吸慢病患者都有被醫(yī)生囑咐要定期檢查肺功能的經歷,但卻不知道為什么要進行復查,對于復查的時機也不甚了解,導致定期檢查肺功能并沒有得到大家的重視。
事實上,定期檢查肺功能對于呼吸慢病患者來說非常重要。醫(yī)生通過肺功能檢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肺部狀況,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,以及判斷治療效果。
1.什么情況下需要復查肺功能呢?
確診慢阻肺的一個重要條件: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 FEV1/FVC<0.7 即明確存在持續(xù)的氣流受限。(注:FEV1表示一秒用力呼氣量,FVC表示用力肺活量,FEV1/FVC即一秒鐘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,也叫一秒率。)
(1)尚未確診慢阻肺,但有風險
單次測量 FEV1/FVC 在 0.6~0.8 時,應在3個月后重復肺功能檢查以確診
對于慢阻肺高危人群,建議每年進行1次肺通氣功能檢查。
慢阻肺高風險人群
年齡≥40歲
吸煙
粉塵暴露、生物燃料暴露、化學物質暴露等
慢性咳嗽、咳痰、喘息、呼吸困難等
慢阻肺問卷篩查陽性
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患者肺功能未出現氣流受限,需定期隨訪肺功能,監(jiān)測疾病進展。
(2)確診慢阻肺,需評估臨床治療效果
初次確診的慢阻肺患者或既往診斷過但從未規(guī)律使用吸入藥物治療過的患者,在初始治療3個月后建議復查肺功能,以了解肺功能對藥物治療的反應。
每次調整用藥后建議3個月再次復查肺功能;若患者病情控制穩(wěn)定,建議每6~12個月復查肺功能。
(3)確診慢阻肺,監(jiān)測疾病進展
已確診患者至少每年應進行1次肺功能檢查并記錄其動態(tài)變化,以評估氣流受限的嚴重程度、肺功能下降速度和對治療的反應,進而指導治療。
總之,慢阻肺患者復查肺功能的時機應根據個人病情和醫(yī)生的建議來確定?;颊咝璺e極配合醫(yī)生的安排,按時進行復查,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病情,提高生活質量。
2.復查肺功能要停藥嗎?
很多人會擔心肺功能檢查前吃藥是否會影響肺功能檢查結果,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。
若明確診斷為慢阻肺的患者,在肺功能檢查前一般是不需要停藥的,停藥可能會導致病情波動,影響肺功能的評估結果。同時,停藥還可能增加患者的不適感,甚至引發(fā)急性加重等風險。
若患者正在使用可能對肺功能檢查產生干擾的藥物,如某些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或長效β2受體激動劑等,醫(yī)生可能會建議在檢查前暫時停藥。
是否需要停藥以及停藥的時間,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及醫(yī)生的建議來確定。
建議在肺功能檢查前告知醫(yī)生近期用藥情況,包括藥品名稱、劑量、給藥途徑、最后用藥時間等,由醫(yī)生判斷是否符合停藥要求。
3.復查后要哪些指標值得關注?
指標1:FEV1/FVC
FEV1/FVC,中文名稱是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,簡稱一秒率,是判斷氣流阻塞的主要指標。
臨床推薦以FEV1/FVC≥92%預計值為正常,若FEV1/FVC<92%預計值,提示存在阻塞性通氣障礙。而慢阻肺的診斷標準為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 FEV1/FVC<0.7即明確存在持續(xù)的氣流受限。
需注意的是,FEV1/FVC可反映氣流阻塞的存在,但不能準確反映阻塞的程度。評定肺功能的氣流受限程度運用的指標為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。
慢阻肺患者氣流受限嚴重程度的肺功能分級參照GOLD分級標準,分為4級。
指標2:FEV1
FEV1 是肺功能受損的重要表現,也是COPD發(fā)生和發(fā)展的重要因素。FEV1會隨時間下降,但相比健康人,慢阻肺患者FEV1下降速度會更快。FEV1越低,預后越差,若短期內FEV1進行性下降,則預示疾病進展迅速,預后更差。
慢阻肺患者FEV1平均下降率范圍
正常慢阻肺患者FEV1的下降速度應該是每年30~40ml。為此可以將自己的肺功能和上一年進行對比,若下降數值大于該范圍,則表示肺功能屬于快速下降。
例如:
一年前:FEV1絕對值為1.75 L
一年后:FEV1絕對值為1.6 L
說明近一年肺功能下降150ml,意味著患者的肺功能快速下降。
此外,若肺功能檢查結果顯示“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<50%或FEV1每年下降速率≥40 ml”,需警惕慢阻肺急性加重高風險。
注意:肺功能檢查結果應結合臨床資料對各項肺容量指標進行綜合分析,建議在醫(yī)生在醫(yī)生的指導下進行解讀。
參考文獻:
[1] 中華醫(yī)學會, 中華醫(yī)學會雜志社, 中華醫(yī)學會全科醫(yī)學分會, 等. 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與管理指南(2024年) [J/OL] . 中華全科醫(yī)師雜志, 2024,23:網絡預發(fā)表. DOI: 10.3760/cma.j.cn114798-20240326-00174.
[2] 中華醫(yī)學會, 中華醫(yī)學會雜志社, 中華醫(yī)學會全科醫(yī)學分會, 等. 常規(guī)肺功能檢查基層指南(2018年)[J]. 中華全科醫(yī)師雜志, 2019, 18(6): 511-518.
[3] Tantucci C,et al.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. 2012;7:95-9